學校簡介 學校信息更多學校新聞 |
學校簡介 丹中,肇始于云愁霧慘的近代,成長于硝煙迷漫的現(xiàn)代,壯大于波瀾起伏的當代,穿越了七十多個春秋,櫛沐了兩個世紀的風雨。曾幾何時,莘莘學子,棵棵棟梁,或留學歐美,或奮斗東瀛,或與祖國同呼吸,共命運,成為民族的脊梁。斗轉星移的搖籃,從那崢嶸多舛的歲月凜凜而來…… 1939年5月創(chuàng)建八寨縣立初級中學,招生23人,暫借政府糧倉開班,上課與建校同時進行,縣長梅少逵為首任校長,是一所官督民辦學校。1940年5月新校建成使用,學制三年。倡導“勤教勤學”校風,樹立“教學合一”思想。1941年,八寨改丹寨縣后,校名更為“丹寨縣立初級中學”。 1949年12月丹寨解放。1950年4月21日,新生的丹中正式開學。教學上加強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,培養(yǎng)學生愛黨、愛國、愛人民、愛社會主義的思想。1956年秋丹中辦學規(guī)模擴大,開設首屆高中班,形成完中雛形。1958年,麻江、雷山、丹寨并大縣,丹中高中部并入麻江大縣高中部,1962年撤大縣恢復三縣,同時恢復丹中高中部,1966—1969年,文革期間高中停招,1970年丹中高中部恢復招生。 1966年至1976年“文革”期間,學校參加政治運動,學生以學工學農為主,興辦校辦工廠,增辦高中班。學生升學主要以推薦為錄取手段。 1976年文革結束后,學校招生逐步走向正常,學校辦學規(guī)模進一步擴大。初、高中班級保持在20—30個班之間,這適應了高考中考的需要,滿足社會學生讀書的需求。此時,學校教職工保持在90—100人之間,退休教職工20人左右。學校機構日趨完善細化,設校長室、教務處、政教處、總務處、教科室等機構。 2005年7月初、高中部剝離,發(fā)展為獨立普通高中,辦學規(guī)模再度擴大。高中教學班由1991年的7個班增加到2005年的35個班,學生數(shù)由422人增到1931人。 2011年8月,學校易址東湖畔,進入跨越式發(fā)展時期。學校占地138畝,校舍建筑面積35530平方米。其中:生活用房建筑面積(學生公寓樓3棟;教師教學管理用房2棟,學生食堂1棟)19974平方米;教學用房建筑面積(教學樓7棟,綜合辦公樓1棟)21556平方米。2011年, 48個教學班,學生2708人,其中:少數(shù)民族學生占88%。在崗教職工189人,專任教師163人,專任教師本科學歷達98.2%。其中:全國模范教師,全國教育系統(tǒng)先進工作者,首屆國家級中學骨干校長1人。全國優(yōu)秀教師,全國德育課優(yōu)秀教師、首屆國家級骨干教師,特級教師,省級高中骨干校長,貴州省教育名師、貴州省骨干教師1人,貴州省優(yōu)秀教師3人,高級教師33人,中級教師86人,高、中級職稱占正式在編專任教師63.2%,碩士研究生4人。2017年,學校發(fā)展到57個教學班,學生3381人,在職教職工215人,退休教職工51人,規(guī)模空前擴大。 2016年8月,貴州省教育廳正式下文將丹寨民高升格為貴州省省級示范高中,實現(xiàn)了丹寨民高的新跨越。 學校始終以“教育報國”為宗旨,以“人人發(fā)展”為理念,以“走出大山,報效國家”為校訓,以“培養(yǎng)更多丹寨子弟圓夢大學”為支撐,以“傳承民族文化”為特色,以“身正學高敬業(yè)善待學生”為教風,以“尊師守紀勤奮讀書報國”為學風,以“今天學習瘋狂,明天做人輝煌,挑戰(zhàn)學習極限,成就人生夢想”為學習座右銘。 新丹中成為一所傳統(tǒng)風格、民族特色與時代氣息和諧統(tǒng)一,校園文化與自然環(huán)境融為一體,功能設施與人文情趣相結合的現(xiàn)代化生態(tài)學校。 多年來,學校秉承教育報國宗旨,以多出人才,快出人才,出好人才為理念,辛苦耕耘,碩果累累,培養(yǎng)了一屆又一屆優(yōu)秀學子。為更多丹寨子弟走出大山,圓夢大學,學成報國盡了一份心力,作出了自己的貢獻。在黔東南大地贏得了應有的尊重和社會信賴。學校教學質量長期走在全州前列。 學校檔案
共0條 相關評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