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俠義”源于武術(shù),“俠義”從字面意思上便可看出它是一種抽象的思想表示,并非實物,而是存在于人們心中的熱情。具體的,如劫富濟貧,伸張正義等,這些都包含了“俠義”,“俠義”在我們眼里就是那些武林高手一身正氣,用自己的個人行為為社會中的貧苦百姓伸張正義。 “俠”是一種精神,是一種氣度,也是一種情懷,更是一種蘊含著夢幻與榮光的意志。 假如社會中俠義精神盛行的話,我相信社會中的不正之風會得到遏制,民眾之間也會得到更多的理解信任,人情冷漠的現(xiàn)象也能得到根治。 俠義精神能讓國家性格更加堅韌,更加勇往直前。自古至今,武林好漢為什么總能受到人們的崇拜與愛戴? 被稱為“成人童話”的武俠小說為什么總能把無數(shù)中國人迷得神魂顛倒? 有“造夢工廠”之稱的武打影視片為什么總能引起世人的共鳴? 其實,回答這類問題并不困難。因為這里除了人們對習武者高超武藝的崇拜外,更多的則是對習武之人自古以來倡導力行的謙和忍讓、立身正直、取義輕利、懲惡揚善、保家衛(wèi)國、除暴安良、鋤強扶弱、救危解困、行俠仗義、守信重諾等英雄氣概的癡迷。而這種英雄氣概是中國傳統(tǒng)武術(shù)文化中的“俠義精神”。如果國家擁有這種氣概,國民擁有這種氣概,何愁國家不強,何愁祖國的復興大業(yè)。(四川康泉文武學校校長:李康泉)
新聞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