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詳情
發(fā)展歷史
藏文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。早在3000多年前,藏族社會已有了文字,最早的藏文叫達斯奔益。在它的基礎上雍仲本教的創(chuàng)始人丹巴辛繞時期出現了大瑪爾文和小瑪爾文,還產生了天成文和斯益文。
公元七世紀中葉,吐蕃英主松贊干布的名臣吞米桑布扎以瑪爾文為藍本,并參照古印度的古巴達文創(chuàng)制現行的藏文,并確定了烏金(楷書體)和烏梅(行書體)兩大書體。
在吐蕃王朝時期,先后產生了八大烏金體。
前弘期至后弘期之間約100年,其間出現了帕薩體。
后弘期以來,藏文書法藝術得到了很大發(fā)展。先后出現了徂同體、徂仁體、徂瑪酋、酋體、酋欽等書體。同時,后弘期以來,歷代大譯師、學者或書法家創(chuàng)新的書體層出不群,有覺羅體、恰羅體、貴羅體、多丹體、央丹體、仁布體、美妙體、八思巴體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