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護理是在中醫(yī)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工作。自古以來,中醫(yī)治病多以個體行醫(yī)為主,所以醫(yī)和護常不分家,沒有專職的護士。比如醫(yī)生到病人家里出診,除了診斷處方,往往還要兼任行針施炙、配藥熬藥、觀察護理等工作。病人上門求診,也往往這樣。當然,病者的家屬,有時遵照醫(yī)囑,在就醫(yī)后也常如法迸行護理。從這一角度看,家屬有時更多地擔任著護士的角色。
培養(yǎng)學生應既能掌握現代護理學知識和技能,熟練掌握公共英語、護理專業(yè)英語以及涉外護理知識,又能掌握中醫(yī)辨證施護、整體護理,具有一定的醫(yī)學、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知識,培養(yǎng)基礎扎實、知識面寬、能力強、素質高、富有創(chuàng)新精神,畢業(yè)后從事涉外護理、護理臨床、護理科研、護理教育、護理管理、社區(qū)護理、專業(yè)外文編輯翻譯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質國際型護理人才。
培養(yǎng)要求
1.掌握中、西醫(yī)基礎醫(yī)學和臨床醫(yī)學的基本知識; 2.掌握護理學的基本理論、基本知識、基本技能;中醫(yī)護理的各項技術操作; 3.掌握公共英語、護理專業(yè)英語、涉外護理英語;具有較熟練的專業(yè)英語聽、說能力;熟悉并掌握涉外護理的基本知識。 4.應用中醫(yī)護理的辨證觀、整體觀理論和現代護理知識對服務對象實施整體護理; 5.掌握急、難、重癥護理的基本原則和操作技術,??谱o理和監(jiān)護技能; 6.掌握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、自然科學和預防保健的基本理論知識; 7. 有醫(yī)院護理管理及科室護理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; 8. 掌握文獻檢索、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,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;
基本特點
綜述
整體就是統(tǒng)一性完整性。中醫(yī)學十分重視人體自身的統(tǒng)一性、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,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,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,在功能上是互相協調、互相為用的,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。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(huán)境有密切關系,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上是變化不斷受到自然界的影響,人類在能動地改造自然的斗爭中,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。這種內外環(huán)境的統(tǒng)一性,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,稱為整體觀念。這一思想貫穿到生理、病理、辯證和護理等各個方面。
人體是有機的整體
人體是由若干臟器、器管和組織所組成、各臟器、器官和組織都有著不同的功能。如心主血脈、主神志,肺主氣、司呼吸,主宣發(fā)和肅降,又有通調水道和朝百脈之功能等。但五臟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,從而決定了人體各臟器、器官和組織和生理上是互相影響,以維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,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。如心與腎,心在五行屬火,位居于上屬陽;腎在五行屬水,位居于下屬陰。根據陰陽、水火升降理論,位于下者以上升為順,位于上者以下降為和,所以心火必須下降于腎,而腎水必須上濟于心,這樣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才能協調,稱為“心腎相交”或“水火相濟”。反之,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腎,而心火獨亢,腎水不能上濟于心,而腎水凝聚,這樣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癥的心悸、怔忡、心煩、腰膝酸軟等“心腎不交”或“水火失濟”的病理表現。又如心與肝也有同樣的關系,只有心主血脈功能正常,血運正常,肝才有藏。若肝不藏血,血運也必然失常。說明五臟一體觀反映人體內部器管相互關聯而不是孤立的。
另方面人體局部和整體也是辯證的統(tǒng)一,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,往往反映全身臟腑氣血、陰陽的盛衰。因此,我們在護理病員過程中,必須從整體出發(fā),通過觀察病人的外在變化,了解機體內臟病變,從而提出護理問題和采用護理措施,使疾病早愈。如臨床上見到口舌糜爛的局部病變,實質是心火亢盛的表現。因心開竅于舌,心又與小腸相表里,病人除口舌糜爛外,還可有心胸煩熱、小便短赤等證候表現。在護理上除局部給藥外,還須囑病人保持情志舒暢,不食油膩煎炸辛辣等助熱生濕之品,宜食清淡瀉火之物,如綠豆湯、苦瓜等。以通過瀉小腸之火而清心火,使口舌糜爛痊愈。
人與自然界的統(tǒng)一性
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,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。同時,自然界的變化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,而機體相應地產生生理性反應,若超越生理范圍,則產生病理變化。
中醫(yī)護理
中醫(yī)護理
(1)季節(jié)氣候對人體的影響:在一年四季氣候變化中,有春溫、夏熱、秋涼和冬寒的氣候變化規(guī)律。萬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、夏長、秋收和冬藏等相應的變化。人體也不例外,必須與之相適應才能保持身體健康。如: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》中記載:“天暑誚厚則腠理開,故汗出……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留于胱,由為溺與氣?!闭f明春夏陽氣發(fā)泄,氣血易趨于體表,皮膚松弛,故疏泄多汗等;而秋冬陽氣收斂,氣血易趨于里,表現為皮膚致密,少汗多尿等。
(2)晝夜黃昏對人體的影響:在晝夜黃昏的陰陽變化過程中,雖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氣候變化那樣明顯,但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。如:“(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)中說:“故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”(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四時》記載:“以一日分為四時,朝則為春,日中為夏,日入為秋,夜半為冬?!比梭w的陽氣這種晝夜的變化,反映了人體生理 活動能動地適應自然變化。
晝夜晨昏的變化,同時也影響著疾病。如(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四時第四十四》)中記載:“夫百病者,多以旦慧晝安,夕加夜甚……朝則人氣始生,病氣衰,故旦慧;日中人氣長,長則勝邪,故安;夕則人氣始衰,邪氣始生,故加;夜半人氣入臟,邪氣獨居于身,故甚也?!闭f明一般疾病,大多白天病情較輕,夜半加重,是因為早晨、中午、黃昏、夜半人體的陽氣存在生、長、收、藏的變化規(guī)律,因而疾病也隨之出現慧、安、加、甚的變化。
綜上所述,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是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相應的改變。了解人與自然統(tǒng)一性后,在護理上應做好氣象護理,加強夜間的病情觀察及行為情志護理。根據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的自然規(guī)則,做好四時的生活起居護理。如春三月,應夜臥早起,廣步于庭,披發(fā)緩行,以使志生。以春氣之應養(yǎng)生;夏三月……應夜臥早起,無厭于日,使志無怒……使氣得泄,以夏氣之應養(yǎng)長;秋三月……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寧……使肺氣清……以秋氣之應養(yǎng)收;冬三月……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……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……以冬氣之應養(yǎng)藏。只有按照自然變化的特點,做好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”的護理,才能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襲,確保疾病早日康復和預防病癥的發(fā)生。同時,根據晝夜變化對疾病的影響,夜間應加強病情觀察,以防邪氣獨居于身,導致病情的突變。
免責聲明
本網頁所展示的有關【貴州護理職業(yè)技術學院中醫(yī)護理】的信息/圖片等由用戶自行提供,由上傳用戶自行對信息/圖片等的真實性、準確性和合法性負責,本平臺(本網站)僅提供展示服務,請謹慎選擇。您在本網頁可以瀏覽【貴州護理職業(yè)技術學院中醫(yī)護理】有關的信息/圖片等及提供【貴州護理職業(yè)技術學院中醫(yī)護理】的學校/機構簡介、聯系方式等信息。
如果發(fā)現【貴州護理職業(yè)技術學院中醫(yī)護理】的相關信息/圖片存在侵權問題,請您致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。
在您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,請您致電,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,感謝您對028教育網的關注與支持!